本学位授权点的历史可追溯至1984年获得的计算机软件与理论二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2001年3月,成立北京工业大学软件学院,同年12月被国家教育部和国家计委批准为首批国家示范性软件学院,进一步支撑了软件工程专业学位点的建设与发展。2002年获批计算机软件与理论北京市重点建设学科,2011年获国家首批软件工程一级学科博士和硕士学位授权点,2012年获首批软件工程博士后流动站,2012年第三轮全国高校软件工程一级学科评估中排名十六(排名在前15%),地方高校排名第一。2016年第四轮全国高校软件工程一级学科评估结果为B+。2018年的学位点评估中,外审结果获得4个优秀,1个良好。经过二十多年的发展,学位点建设、人才培养、科学研究成果显著,培养了一批具有较强综合实践能力、创新能力的高层次软件工程人才,得到了业界的普遍认同。
学位授权点共有专任教师64人,其中正高级职称教师10人,副高级职称教师23人,中级职称教师30人,初级职称教师1人。博士生导师12人,硕士生导师33人。超过40%的教师具有海外留学经历,超过85%的教师拥有博士学位,超过59%的教师年龄在45岁以下。嵌入式系统课程群教学团队获得国家级教学团队和北京市优秀教学团队称号。2人入选全球前2%顶尖科学家。
研究领域及特色(培养目标、研究方向)
围绕国家和北京市的战略发展需求,紧跟软件工程学科前沿及应用需求,不断探索、实践、调整和融合,形成领域软件工程、软件工程理论与技术、软件服务工程三个学科方向,核心研究方向涵盖软件工程理论与技术、物联网与嵌入式智能计算、大数据与信息服务、智能媒体技术、网络与信息安全。学科拥有软件工程国家级实践教学示范中心,“中软国际-北京工业大学软件工程实践教育中心”和“Xilinx-北工大嵌入式系统工程实践教育中心”2个国家级工程实践教育中心,以及北京市物联网软件与系统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等教学科研基地。本学科曾获得国家级教育教学成果二等奖,北京市科学技术奖二等奖,北京市教育教学成果一等奖2项、二等奖1项,环境保护科学技术奖进步奖二等奖,中国自动化学会科学技术奖进步奖二等奖,日内瓦国际发明展银奖等科技奖。
培养目标(专硕):
培养拥护中国共产党的领导,热爱祖国,遵纪守法,品行端正,身心健康,具有良好的敬业精神和高度的社会责任感;恪守学术道德规范和工程伦理规范;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和敬业精神,以及科学严谨、求真务实的学习态度和工作作风;掌握软件工程领域基础理论和系统的专门知识,具备承担创造性专业实践工作的能力;能够清晰分析和认识软件工程领域的技术现状和发展趋势,具备运用先进的工程化方法、技术以及工具从事软件分析、设计、开发、维护等工作的能力;以及工程项目的组织与管理能力、团队协作能力;熟练掌握一门外语,具备良好的阅读、理解和撰写外语资料的能力;具有家国情怀和国际视野的高层次实践型创新人才。
研究方向:
(1)领域软件工程
优先发展人工智能物联网方向。依托北京市物联网软件与系统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深入探索人工智能、物联网及嵌入式系统技术在不同行业领域的重大应用需求。聚焦于人工智能物联网技术在新领域应用时面临的新问题与新需求,致力于提出领域软件工程的新设计理论、方法和关键技术。通过承担国家科技重大专项、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北京市自然科学基金以及工信部等国家和省部级项目,以及与相关企业的强力合作,取得一系列人工智能物联网领域的基础理论与产业化应用成果,包括物联网接入、卫星定位、边缘AI计算、智能穿戴技术、嵌入式图像处理、区块链等方面的新理论、新算法。形成一批切实可行的产业化方案,在智能交通、智能制造、智慧林业、智慧城市、智慧环保、智慧医疗等领域得到广泛应用。
(2)软件工程理论与技术
优先发展软件与网络技术及信息安全方向。致力于解决未来网络云边端协同及网络与信息安全中的核心瓶颈,积极探索未来网络科技的软硬件协同设计、流计算、软件定义数据中心、网络安全等前沿理论、方法与技术。针对开放式网络和大数据应用中安全保障的需求,重点研究面向动态多变安全威胁的分布式访问控制技术,构建基于信任和博弈论的动态访问控制模型,结合知识图谱的隐私度量方法,形成隐私保护的动态博弈访问控制方案;深入研究隐私信息在社交网络中的传播机理,以及面向社交网络数据分享的用户隐私保护技术;研究先进的代码安全检测技术以及可信执行环境性能缺陷检测技术,确保软件开发的安全性与可靠性,并为数据安全与隐私保护提供坚实的理论与技术支持。基于提出的前沿理论、方法和技术,以及形成的产业化方案,在推动网络科技发展、提升信息安全防护等领域得到广泛应用。
(3)软件服务工程
优先发展大数据智能、云计算和智能媒体方向。依托脑信息学北京重点实验室与北京人工智能研究院,深入探索大数据、云计算及数据要素在智慧城市和数字经济中的关键软件服务理论与技术。在人工智能基础模型研究上,研究生成式人工智能模型,提高模型的表达能力和预测能力,推动多模态具身智能技术的发展。在智慧医疗领域,开发高精度的人工智能诊断模型,实现疾病早筛与精准预测,并通过集成“人工智能+云医疗+移动应用”的服务模式,搭建智慧医疗平台,推动医疗资源均衡分布,提升公共卫生服务效率与质量。针对文旅产业的智能化发展需求,研究智能交互、沉浸式娱乐及高精度数字孪生技术,研发多维信息映射模型与数字文旅智能服务平台。在推动智慧城市与数字经济融合发展、提升行业智能化水平及创新服务模式等领域得到广泛应用。